第四百四十七章 舌战群儒
三国重生之我有反伤刺甲第四百四十七章舌战群儒“昭乃江东微末之士,久闻先生高卧于隆中时,常年躬耕于田地,不知会驭船否?” 张昭轻笑地问道。 诸葛亮知其此话,必有套路,当下面带笑容地回道:“对于水舟之事,略知一二,不知子布何为?” “可知见风使舵乎! 顺风之时,张牙舞爪,扬帆cao舵,使舟顺江河疾驰而下,势不可挡; 逆风之际,喜眉笑脸,求和同盟,欲让舟停摆避风靠岸,躲避一时。 呵呵,先生刚才太过谦虚,显然是驭舟高手啊!” 张昭说完之后,这些江东俊杰顿时笑得前仰后合,更有些人不住挤眉弄眼,做出一些怪异的表情。 孙权在外面闻言后,也忍不住低声笑起,他知道这是张昭在借舟暗讽诸葛亮,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。 诸葛亮听完后,并不生气,依旧笑靥如常,朗朗说道:“当年我在隆中躬耕时。 曾见到牧马人的围栏之中,有两匹骏马在互踢之中,这时恰巧有恶狼窜入之中,欲袭咬两马。 栏中之马,立刻分开转为一方,将恶狼踢咬至死,方保自身安危,其后两者从栏中一分为二,再无争端之祸。 此牧马人可比拟大汉皇朝,栏中马儿自是你我双方,恶狼为负有不轨之心的楚王也。 你我之争,无论如何终属汉室内部之事,如遇外敌,应摒弃前嫌,共同对外,保我社稷安危,方是大汉臣民应尽的责任。 今闻子布之言,是想让马儿互斗不止,凭白让恶狼吞噬掉方为罢休,这可是干了件亲者痛,仇者快之事。 这样的行为,岂不是成了jian臣贼子,为了一已私利,不顾大汉安危吗?” 张昭闻言,顿时如同有鲠在喉,脸色变得不自然起来,只能闷哼了一声。 堂下的众多谋士们,纷纷窃窃私语起来,有赞同之意,亦有不甘之人。 这时一个长相富态,大腹翩翩的中年文士,站了起来说道: “在下虞翻虞仲翔,曾听闻曹孟德三顾茅庐,方请来孔明先生,又言得先生好比如鱼得 水。 可是先生上任以来,只是对弱小接连下手,夺城掠地,以为自得,待听闻楚国要侵袭之时,却是肝胆俱裂,莫不会只能欺小怕弱乎?” 诸葛亮翻了翻眼皮,见是此人,知其只会夸夸其谈,胸中并无真才实学,便想羞辱对方一番,于是回言道: “吾为曹公之军师以来,夺袁绍之青州,征袁术之豫州,伐刘备之徐州。 今又有荆州刘表的半壁之地,前后不过区区数年,便有数州在手,每一寸之地,莫不有我计策之力。 敢问仲翔先生,已辅助两任主公多年,可否有何建树?” “这......” 虞翻听完后,脸色瞬间涨得血红,继尔又变得一片铁青,一甩袖子转身走了回去。 “孔明先生,你在此说来说去,亦不过强词夺理也! 如果你真有如此智计,又何必来此求取同盟,我东吴可以站在一旁观之,决不落井下石,见证你如何破楚,可好?” 这时又有脸色焦黄,身材瘦高如竿的文士站了起来,挑衅般说道。 “我当这无父无君之人,是何之辈,原来是薛综薛敬文!” 诸葛亮当年通过拜访兄长之时,曾远远地观过其一面,见对方无理,当下便不依不饶地继续训斥道: “人生于天地之间,当以忠孝为立身之本,今楚风身为番外之王,当年封爵之际,便是为汉臣食汉禄,其不思报效,反怀篡逆之心。 实乃汉贼是也!今汉贼欲要祸乱大汉之地,你不主动出言讨之,反欲要旁观捡笑,其心可诛,其行可讨,这与其同谋亦有何之区别。” “你......” 薛综不服,欲要张口之时,诸葛亮眼中冷芒闪动,一伸手指,厉声问道: “你无视大汉安危,又将你家主公安上污名,欲置其于死地,到底是何居心?此辈不足与语,请勿复言!” 诸葛亮说完之后,转身背朝于他,很是鄙视。 这些江东谋士本想羞辱对方一番,结果是接二连三败北,无一人能够扳回一局。 更被诸葛亮说得理屈词穷,就差点拐着弯连孙权祖辈都骂上了。 诸葛亮环视一圈,从众人身前缓缓走过,开口说道: “我辈乃是读书之人,目光之深远,当是浩瀚无垠。岂可见近利,而望大义,见小利而舍大得,不该皆是目光短浅之辈。 焉能舍东吴几代之基业,谋取当下一席之地,诛除楚贼,共兴大汉之威,才是你我所议之言。” 大帐之内,鸦雀无声,一片死寂,人人闭目假寐,仿佛酒不醉人,人自醉。 这时帐外的孙权,听闻众人种种之言语后,心中难免百感交集,他怎么不明白诸葛亮、周瑜等之心意。 他曾因其妹尚香之婚事,在江东结识过楚风,亦知其为人有勇有谋。 就是其兄长孙策都败其手中,又怎么不知其人之凶险,远胜曹cao之辈。 以孙策之威,都不能奈何楚风,让其窃金而从容离去,遇大将徐晃,还能逢凶化吉。 一边是兄妹之情,一边是父兄的基业之危,孙权本不想与楚国过早交战,令舍妹孙尚香为难。 可是为今之计,只能忘却兄妹之情,保父兄之基业,与曹cao携手屠灭楚国后,方为上上之策。 “meimei,为兄只能对不起你了!” 想到这里的孙权,掀开帐帘直接走了进去,见到诸葛亮后,笑着说道: “孔明真乃好辩才,我已决定议和及结盟之事,还望先生授我破楚之计。” 他说完之后,又扫了一眼张昭等人,口气坚决地说道:“尔等勿须再言,如果还尊吾一声主公的话,各位应该鼎力相助。” 张昭等人知道,此刻孙权心意已绝,再说无意,还容易引起主公的心中不快,便纷纷站起,拱手应诺。 这时诸葛亮舌战群儒,不光排除了江东俊杰的阻挠,更是让孙权起了一心抗楚之意,算是此行收获甚丰。 孙权提出三天后,将派使臣前往曹营,共同签订结盟之书,秘商征伐楚国之举。 紫笔文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