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章:银鳍
日落西山,天幕逐渐暗淡,渔村各家的烟囱都冒出袅袅炊烟。 李绍景待在张嫂屋内,喝完水将瓷碗放在桌上,伸手拿出了二十文钱,就要递给妇人,结果却被推了回来。 “先生,俺们只要十文钱就够了。”妇人连忙摆了摆手,笑容憨厚的说道:“余下的十文钱,俺们想用来请先生教俺们家的娃识字。” 李绍景愣了一下,目光看向了因怕生而低下脑袋的瘦弱孩童,道:“若是不嫌弃小生的话,我可以试试。” “多谢先生!多谢先生!”妇人心喜的拉过自家儿子,赶忙嘱咐道:“娃,还不快喊先生!” “先生好!”孩童虽然腼腆,但很懂礼貌。 “嗯。”李绍景揉了揉孩童的脑袋,问道:“能告诉先生你叫什么吗?千字文学了多少个字了?” 千字文是太幽朝中私塾和书院教导幼童的启蒙读物之一。 进门的时候,李绍景注意到孩童蹲在地下圈圈划划,就是在书写千字文,唯一可惜的是有些语句不通顺,识得的字不够多。 书生温和的语气,让孩童提了些胆气说道:“俺叫张俊,以前借宿的先生和村长都教过俺一些字,千字文里有百个字俺都已经记住了。” 这么小的孩子,就已经识得了百字,不容易呀..... 陆琼躺在袖袋里,舒服的很,屋内的场景他都看在眼里,面前的瘦弱孩童,估摸着也就五六岁的样子。 要知道,正常家庭的孩童,也都是六周岁才会送到私塾或学院读书。 “现在想想,还真是怀念我当年读书的日子。” 陆琼心中感慨的同时,李绍景已经了解了张俊目前的识字情况。 拿出纸墨笔砚,李绍景手把手的教导张俊如何握笔写字,每写一个字,都会教导读音,讲解释义。 “鸣凤在竹,白驹食场。化被草木,赖及万方。” “这里的驹指的是小马,通常来讲的话,二岁以下的马匹咱们都称作驹。” “整句的意思是凤凰在竹林里鸣叫,小白马在地上吃草。贤明君王的仁德让草木都沾上了恩惠,恩泽普遍黎明苍生。” 张俊似懂非懂,下意识的问道:“先生,贤明的君王是指咱们的圣上吗?” 这问题问的真有意思。 不知道书生会怎么回答。 陆琼很早就发现李绍景跟寻常书生不一样。 或许是家境相对富裕,或许是个人性格。 虽然李绍景总是一口一个小生的称呼自己,但陆琼总觉得这人不迂腐,也不古板,胆子还挺大,敢一个人待在深山过夜。 非要形容的话,有点像是半路弃商学文的样子,即有书生气,又隐约给人一种精明商人的感觉。 “呵呵。”对于张俊的问题,李绍景白净的脸上浮现出讥讽,说道: “我等平民,不可妄议陛下。” 没再多议论皇帝,李绍景将张俊的注意拉回到千字文,逐一教导字形结构,握笔姿势等。 至于妇人,很早就去到厨房生火煮饭,没有打扰李绍景教自家娃识字。 约是过了一刻钟的时间,门口走进了一位面容黝黑的汉子,他面容沧桑,手中提着一个鱼篓,正是捕鱼归来的张仁。 “爹!” 张俊见到汉子,兴奋的大喊一声。 “哟,有先生来借宿了。” 张仁看见李绍景,露出了憨厚的笑容,嘱咐自家娃道:“好好跟先生识字!” 提起鱼篓,张仁对准院中的水缸,倒出了一堆翻着肚皮的鱼,其中混杂着一条白色的银鳍。 银鳍是烛河中的一种珍贵鱼类,其rou质鲜美,饱受京都权贵富人喜食,市面上一条鲜活的银鳍能卖出三百文的高价。 不过银鳍难以捕捉,且时刻会进食排泄,故而对水质的要求很高,很难饲养,基本上只能由渔民出河捕捉。 “捉到银鳍了?” 妇人刚走出厨房,恰巧看到了倒进水缸的银鳍,喜不自胜。 可看到水中的银鳍鱼鳃翕动,肚皮上翻,下意识的心中一沉,问道:“鱼怎么翻肚子了?” 正常而言,银鳍必须得鲜活才能卖出高价,若是丧失鲜活,价格往往会低十倍左右。 “唉。”张仁叹了口气,说道:“捉这条银鳍的时候不慎把鱼嘴钩破了,路上一直排泄不肯进食,半途就翻肚子了。” “这咋办,娃再过一个月就六周岁了,没有这条银鳍,咱们从哪弄钱送娃去私塾读书。” 妇人满脸愁容的说道:“娃他爹,实在不行的话,咱要不就不送娃去私塾了吧,待在家里识字就行了,还能帮衬着干点活。” “这咋成!”张仁瞪了妇人一眼,低声道:“这么多年,咱们村每年都有书生借宿,听村长说,有很多书生都已经当上了官!” “他们凭啥能当上官,就是书读的多!咱娃不能像咱俩一样,天天起早贪黑的捕鱼,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。他得当上官老爷,才能享福!” 话虽这么说,但钱确实是一个问题。 张仁黝黑的面容露出难色,他拿出腰间的旱烟吞云吐雾,缕缕烟气升腾,缓缓道: “实在不行,这半个月就继续出河捕鱼,总会捕到新鲜的银鳍回来。” 叹了口气,张仁喃喃道:“也是赋税越来越重了,要是赋税还像以前一样,咱家就有钱送娃读书了。” “听说过段时间,还要加收‘鼠雀税’,说是官府的粮仓会遭到老鼠和麻雀的偷食,让咱们多交些收成上去。” 妇人脸上愁容不减,欲言又止,最终保持沉默,转身回到厨房继续煮饭。 两人交谈的一幕,陆琼都看在眼里,他目光转向水缸,里面的河鱼和银鳍身上隐约流露出灰色的死气。 吞食了拘神符,陆琼现在已经能看到生灵身上浮现出的“气”,且催动的清风除了荡平秽物,还能消除诸多种“气”。 “赋税严苛,生活都不容易.....” 摇了摇头,陆琼心中叹息,虽然不清楚太幽王朝的具体情况,但一个朝代的赋税若是过于严苛,肯定离衰败不远了。 要知道,渔村好歹地理资源丰富,离烛河比较近,农耕灌溉方便,还能捕鱼维持生计。 就这样都快要遭不住赋税的剥削,其它地域的情况估计更糟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