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六章 侯老
父子两人回到家,张文秀也下班了,刘向学把省教委领导来的事情告诉妻子,张文秀也不敢相信。 省教委副主任呀!相当于副市长,这么大的领导哪里是他们这些平头百姓能接触的? “儿子,你明天得好好表现,不能丢脸!” “妈,爸,你们放心吧,我心里有数!” 刘啸还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,自己什么水平自己最清楚,别说你省教委,就是国家教委在我面前又能如何? 刘向学特意到第二百货商店买了一个小肘子,花了三块多钱,为了让儿子出色发挥他也豁出去了。 就在张文秀做晚饭的时候,天空再次乌云密布,雷声也渐渐响起。 “轰隆隆!咔嚓!” 雨还没下已经电闪雷鸣。 张文秀叹了口气。 “不是说后天才下午吗?这天气预报真是不准。” 人们对这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已经习以为常了,不准确才是常态。 刘啸倒是理解,天气预报那得靠气象卫星,现在华国哪里有气象卫星? 七十年代国家第一颗“东方红”人造卫星发射,以之后国家的卫星发射就有所沉寂。 直到今年三月,国家第一颗通讯卫星发射成功,而且刘啸从报纸上看到国家也将在今年九月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,也就是“风云一号”卫星。 “风云一号”卫星的发射预示着国家的气象观测进入到新时代,通过云图等资料的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预测。 至于说现在,估计天气预报都是胡乱猜的,准确率恐怕连百分之五十都达不到。 乌云越来越多,看来一场大雨又是不可避免,下雨是好事,天气能凉爽一些,就是自家的房子还得漏雨。 不过很快,隔壁老兰家的王小丹跑到了屋顶,不知再搞什么。 “王小丹,你在干什么?” 刘啸从院子里看着屋顶的王小丹喊道。 “要下雨了,把房顶收拾一下。” 对方回答。 “收拾一下?你能做什么?” “你上来就知道了。” 刘啸很好奇,马上从电线杆窜上院子里的门房,然后顺着围墙走到了屋顶。 王小丹手里拎着一个“嘎斯灯”,“嘎斯灯”冒着火,一旁还有几块油毡纸。 什么是嘎斯灯?刘啸以前都没见过这种东西,也是最近几天才知道的。 嘎斯灯都是用铁自制的,分上下两层,可以拧紧,中间隔层的上下钻有小孔。下面放上几块嘎斯石,就是碳化钙。 碳化钙浇上水经化学反应便有气体产生,这就是乙炔气体,气体顺着小孔钻到上一层,再钻进顶部焊接的带小孔儿的长嘴儿中,用火柴接近长嘴儿,就会点燃冒出的气体。 现在经常停电,家里面还可以用蜡烛,但要是到了外面就没用,这个时代还没有手电筒,于是人们就自制了“嘎斯灯”。 王小丹用“嘎斯灯”将一块油毡纸烧热后在屋顶的一处位置粘了上去。 “这个地方不能漏了!” 一处、两处、三处………。 王小丹足足粘了五处地方,看来他家的漏点更多。 “这有用吗?” 刘啸很好奇。 “当然有用。” 对方回答。 “你等一下,我也弄弄。” 刘啸二话不说从屋顶下来,找到自家的“嘎斯灯”,从煤棚的一个角落拿出一块“嘎斯石”,再找出一张油毡纸,用剪刀剪了三块。 “刘啸,快点,要下雨了!” 王小丹在屋顶不停的催促。 “来了!” 刘啸又窜上了屋顶,用火柴把“嘎斯灯”点燃,像王小丹那样在自家屋顶三处位置沾了三张油毡纸。 “咔嚓!” 一道闪电在空中划过,片刻后震天的雷鸣响起,雨点随即落了下来。 “儿子,赶紧下来吧,吃饭了!” 刘啸刚下来,雨点就开始密集,也就半分钟时间大雨降临了。 今天的晚饭依旧很丰盛,主要是有肘子,一个一斤多一点的肘子被切了一小碗,母亲不住的把rou夹到刘啸的碗里,自己和刘向学却没怎么吃。 “爸,妈,你们也吃呀!” “不了,我和你妈不饿,你多吃点。” 刘向学同样把rou夹到儿子的碗里。 刘啸当然不会自己一个人吃,给父母各夹了一块rou。 “爸,妈,别总跟我夹,你们也吃。” 刘向学夫妇相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欣慰,自己儿子真是心疼父母呀!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,投过窗户向外看去,天地都被雨雾笼罩。 刘向学看着外面。 “这雨可够大的,比前两天还大,今年的雨水还挺足,庄稼能丰收了。” 张文秀一边收拾碗筷一边道。 “咱们丰城是两年旱一年涝,前两年都旱,今年看起来就是涝,反正很少有丰收年,丰城丰城,都是希望呀!” 刘啸并不在意丰城是否干旱,北边就是沙漠,就算是二十年后,三北防护林初见成效,这里也是一个经常性干旱的城市。 他在意的是屋子还漏不漏雨,眼睛不时的盯着上次漏雨的地方。 十几分钟后,那三处位置再次有水滴了下来,果然还是漏了,张文秀立刻放上接水的小盆。 不过看起来还是好了一点,水滴没有之前那么快了。 “还是有点用哈,明天再铺一层,整个房顶都铺上一层。” 在前世,刘啸很喜欢下雨,特别是很大的雨,瓢泼大雨仿佛能将一切隔离,这个世界刹那间只剩下了自己,孤独感油然而生。 这种孤独感会与刘啸的内心发生了某种共鸣,反而让他有一种安全感。 到了这一世,刘啸依旧喜欢大雨,大雨将这间陋室与外面隔离开来,世间只有刘啸一家,一家人坐在炕上看着黑白色的电视节目,屋中洋溢着欢笑和温馨,这种感觉太美好,就算是这辈子永远这样也好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当刘啸从梦中醒来,外面的雨还再下,但淅淅沥沥已经不大。 今天刘啸要和父母去见那位省里来的大领导,就是下刀子也得去。 一家人吃过早饭,然后穿上雨衣,刘向学夫妇难得穿上一身新衣服,当然,不是刚买的衣服,只是上面没有补丁,另外张文秀昨天还用熨斗烫了一遍,看起来非常平整。 这是这天气不太好,一身新衣服外面套上雨衣,怕是很快就皱了。 刘啸穿着雨衣坐在自行车后面,父母顶着雨,用力蹬着自行车。 雨后的丰城街道变的更加泥泞,父亲弓着腰,屁股微微抬起,用力的踩着自行车,雨滴落在他的裤子上,很快膝盖以下就被淋湿,皮鞋和袜子更不用说了。 “儿子,坐稳了,雨衣穿好了,别被雨浇到。” 父亲不时提醒着刘啸,全然不顾自己下半身已经湿透。 这一幕让刘啸想起来一篇叫做背影的文章,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父母的背影,只是他们没有发现罢了。 二十分钟后,一家人来到市北一处三层小楼前面,楼门旁边挂着牌匾:FC市教育委员会。 楼的右侧有车棚,刚刚上班的人将自行车推进车棚,刘向学和张文秀也将想自己的车子放进去,却被门卫拦住。 “你们是哪个单位的?” 刘向学赶忙解释。 “师傅,我们找佟占国主任,是他让我们来的,说是省教委的候主任要见我们。” “佟主任让你们来的?你等下,我问问。” 门卫拿起电话打了两个号码,片刻后走出来笑脸相迎。 “佟主任马上下来,你们到北门吧。” 刘向学夫妇把自行车推进车棚,锁上车子后带着刘啸走到了楼门口,正好佟占国也到了门口。 佟占国热情的招呼三人。 “向学,文秀,哈哈,刘啸,来,跟我上楼,候主任昨天晚上就到了,刚吃过早饭,正在楼上等你们呢。” “佟主任,候主任这次来就是见刘啸吗?” 刘向学问道。 “没错,向学,文秀。我告诉你们,候主任可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,老革命了,当年都参加了长征,解放后当了沈城实验中学校长,后来到省教委工作,一辈子桃李满天下,听说刘啸是一个神童后,立刻放下工作,专程到丰城看刘啸。 刘啸,一会儿你得表现好一些,给那位侯爷爷留下一个好印象,知道吗?” 三人一边说一边上楼,来到一间屋子门口。 三人已经脱下雨衣,刘向学和张文秀两人还在门口整理了一下衣服,不过两人裤腿全湿了,好在佟占国也没在意,外面下着雨,衣服湿了很正常,没有人会挑理。 佟占国推开门带着三人走进屋。 “侯老,杜处长,这就是刘啸的父母,刘向学,张文秀。” 一位老人从沙发上站了起来,他个子不矮,差不多有一米八,穿着白色的短袖衬衫。 头发和胡子都白了,看起来快七十岁,不过腰杆笔直,两眼炯炯有神,往那一站精气神十足。 这位就是省教委副主任侯健,他身边还有一位年纪在五十多岁的中年人,是杜宇峰处长。 “侯老您好!杜处长好。” “侯老您好!杜处长好。” 刘向学和张文秀急忙走到对方身前,神色有些紧张。 “哈哈,向学,文秀,你们也好,年轻有为呀!” 爽朗的声音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