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一章 虎啸平津(二十六)
第二百九十一章虎啸平津 五麻子想说什么, 冯得利心知肚明。但就是一声不吭。 他现在思考着一个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。 "那就是人活这儿一辈子,到底是徒了个什么呢?" 长命鬼眨巴眨巴眼睛问道: "不会,不会真没人管咱了吧?" 当然不会。在金汤桥桥头。 吴大雄难得的吸上了一根哈德门香烟。 轻松惬意的表情浮现在他的脸上。 他也轻松惬意的吐出一个烟圈。 魏英慢慢走过去,挨近吴大雄身前,小声说道: "吴大哥!新津洋灰厂那边,我们用不用过去看看。" "新津洋灰厂?新津……哦! 阿英!你不说我险些忘了。" 吴大雄迅速把烟掐掉。整理了一下头绪。然后回过身来对陈秋桦说道: "大铁锅的事是该有个交代了。扣着一个营呢! 不能总扣在那里,不合是。走,走, 你和大有吃完饭后跟我一起去新津洋灰厂, 顺便通知一下543团的朱有为营长。 咱们也收编俘虏去。"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华丽的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吴大雄和傅冬菊再次走进北平城的时候, 已经有了地覆天翻的变化。 北京的冬天几乎是没有强烈阳光的, 但也并不是都冷得寒风刺骨的天气。 吴大雄对傅冬菊说道: "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,这是今年入冬以来北平的第二场雪。" "嗯!挺好的,吴大哥!现在,我们可以一起欣赏雪景了,不是么! 无论是远处的长城还是近处的白塔。 大大小小的雪花就像跳舞一样,从空中飘下来,那就是美。 天一天比一天冷了起来。 北京城住惯了的人,会习以为常再加上件衣服。 在街上的行人有的很夸张,穿得就像个大rou包子, 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。非常有意思。至少落在吴大雄眼中, 和现代时空穿着的反差非常之大。 此一时彼一时啊!无法同日而语。 大雪下了一整夜, 那些雪经过一夜的低温,已经差不多冻成冰了, "傅小姐!注意脚下哟! 走路时要小心,可能随时遇到打滑," 在北京的冬天遇到打滑是常有的事儿。 "嗯、我知道了,吴大哥!" "对了,吴大哥!如果有一天解放了。 你会来北平居住吗?"傅冬菊问道。 "我么!说不好,我是个生意人,四海为家惯了的。 也许会吧。也许……" 吴大雄的眼睛忽然停留在一处地方。一动不动。 似乎他在回忆着什么。看上去很奇怪的样子。 吴大雄此时看的是妙应寺的白塔。 这座白塔有些来历。 号称无影塔。 妙应寺又称白塔寺,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大街路北, 始建于辽代寿昌二年,原名永安寺。 元至元八年重建,明代天顺元年再次重建, 始改名妙应寺。 据说妙应寺白塔无论在日光或月光下都没有影子, 即"无影白塔塔无影"。还有人说, 白塔寺是没有影子的,它的影子在西藏。 从科学的角度讲,有光照的情况下完全无影是不可能的。 塔无影可能是因为塔身高大且又呈圆锥形, 加之周边都是狭窄的胡同,塔的影子往往隐没于胡同两侧墙壁的投影之中, 所以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,无论从任何角度, 都不可能看到白塔的完整影子。但当时的人们认知有限, 又怎么可能知道呢? "吴大哥!这座白塔有什么特别吗?为什么你看得这么专注?" "哦!没什么。只是想起了当年的一位故人, 早年我们曾在这里拍过合影留念。可惜物是人非。 我这位故人死在八年抗战期间。" "那可真可惜,吴大哥,没想到你对北平这么熟悉。 你在这里生活了几年?" "我么。"吴大雄笑了。 这座白塔倒没有什么稀奇,只是这座白塔顶端却有着一个天大的秘密。 因为吴大雄在另外一个时空多次来北京旅游。 也参加了不少纪念抗战历史的活动。 所以他知道,那位抗战老兵讲得故事中所提及的白塔。 就是眼前的这座白塔。 白塔顶端珍藏着几本私人"日记"和一些珍贵的相片。 一直到1978年妙应寺白塔大修时,才被发现。 施工人员在塔顶一个夹缝中发现了几本"日记"手稿。 记录者是普通市民,叫罗德俊。 1937年,他参与了白塔修缮工作。 "日记"记载的内容令人动容。 今年重修此塔,适值中日战争。六月二十九日。日军占领北平。 从此战事风云弥满全国, 飞机大炮到处轰炸,生灵涂炭,莫此为甚,枪杀jian掠,无所不至, 兵民死难者,不可胜计, 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。现战事仍在激烈之中, 战事何时终了,尚不可能预料,国家兴亡难以断定, 登古塔,追古忆今而生感焉, 略述数语,以告后人,作为永久纪念。 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——罗德俊。 从手稿上略显潦草的字迹不难推测出, 罗德俊当时是满怀愤懑之情,写下了这些文字和拍下这些相片, 文字资料弥足珍贵。相片更是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。 "只是时机不到,还是暂且让它留在这里吧!" 想罢。 吴大雄言道:"太伤感的事,咱不提了。 走吧,傅冬菊同志,我想你父亲和孙立峰军长, 阎高参正在等着我们呢!" 吴大雄和傅冬菊再一次见到了阎高参阎又文。 很快,从阎又文的嘴里知道了许多有用的信息。 就在这几天,不知道有多少人难过的象热锅上的蚂蚁。 南京方面现在是一天三个电话催促傅作义将军放人。 加上其他方方面面求情的,递关系的也从没有间断过。 传作义可以说不胜其烦。 但也是没办法,有些事情他不出面是不行的。 当下舆情汹涌。一个处理不好,就是万劫不复。 南京老蒋居然把小儿子蒋纬国亲自派到北平。 劝说傅作义。看能否回心转意。 傅作义婉言相拒:"请向总统致意,时至今日,一切全晚了……" 蒋纬国忙说:"不晚不晚,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, 我父亲希望傅长官能顾全大局。以党国安危为要云云。" 并代表蒋许诺,只要傅作义撤到青岛,则由美军援助南撤, 届时一定任命傅作义为东南军政长官,统领所有的国民党军队。 傅作义当然知道蒋介石的用意,便郑重地回复: "想我半生戎马,生死早已置之度外, 至于个人荣辱,更不在意。国家大局高于一切。我是炎黄华胄, 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,对人民有利,个人得失又何足道哉!" 蒋纬国见无可挽回,只好回南京复命。 在走之前,他交给傅作义一份名单。 傅作义阅罢大吃一惊,左右为难。 原来,蒋纬国此来还有一个目的, 就是代蒋委婉的肯求傅放自己的黄埔生回去。 这件事令傅作义非常的头疼。 因为和谈的先决条件之一,名单上的这些人都是要抓捕的。 这可怎么办是好?傅作义在忠义二字面前犯了难。 要说傅作义感念蒋对自己的提携之恩,那是有的。 傅作义一面决心自己留下来进行和谈, 一面又答应了对方的所请之事, 放任不愿意接受改编的中高级将领离开北平。 比如,第四兵团司令李文、第九兵团司令石觉、 第十三军军长骆振韶和第十六军军长袁朴等人, 以及其余的多名师长和团长近百人。 此事被傅冬菊知悉后,立即电报给了解放军前敌总指挥部。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,我党加大了对傅作义的施压, 限定了出城改编的最后期限。 截止1949年1月9日,傅作义终于明确了自己的五点诉求, 分别是: 一、平、津、塘、绥多地一起解决。 二、平津地区解放后允许言论和新闻自由。 三、未来新**要有民主和进步人士加入。 四、不接受投降的方式,改以出城整编。 五、希望能够面见中共中央领导人。 经过请示,平津战役前敌指挥部同意了傅作义所请, 并且签署了《谈判纪要》。 不过,党中央派人在签字的同时,却增加了一条新的内容, 将国民党军队出城接受改编的日期限定为1月14日之前。 放任不愿意接受改编的中高级将领离开北平。 此刻,李文、石觉、骆振韶和袁朴等人, 尚未来得及离开北平。 傅作义有苦难言,也不禁腹诽连连。 "共产党出尔反尔,真是欺人太甚!" 可是牢sao归牢sao,协议书上的内容傅作义还是答应了。 21日,东北野战军前线司令部代表苏静和傅作义方面代表王克俊、 崔载之在协议书上签字。双方议定成立北平联合办事处。 同日,傅作义发布文告,对外正式公布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实施方法细则。 各报刊纷纷登载,南京中央社也发表了这份文告。 北平城的男女老少涌上街头,奔走相告。 越来越多的人围在文告前,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, 有的聚集在广播喇叭下一句句地细听,各报馆的号外也被抢购一空, 到处都在谈论解放军,谈论着和平解放。 吴大雄的使命也已完成。正准备向北方局的领导同志辞行。 忽然接到命令,要他去前敌总指挥部一趟,有人点名要见他一面。 谁呢?当然是参谋长刘亚楼和谭政委二人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