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六十九章到达(一)
崇祯大明第六百六十九章到达对崇祯的了解,王冲算是所有诸侯王之中,最有话语权的。 众人滕文,也都是目光闪烁。 谁也不知道,其他人心中到底想的是什么。 只是整个屋内的气氛,瞬间轻松了许多。 这些诸侯王,怕的只是崇祯,可不是一个随便改变政令,胡乱发出命令的朱慈烺。 孙传庭似乎又想起了,当年他出京师,一路清理衮州时的场景。 尽管现在的大明,还没有烂的如同当年的官府一样,可其中还是有些心术不正的人,也是有一些的。 只是平时潜藏的很深。 要是被崇祯吓唬这么一下,或许会自首也说不得。 洪承畴当年是被崇祯敲打的次数做多的,对于这位曾经力挽狂澜的皇帝,是打心眼里的惧怕。 即便是崇祯只是闲逛,他也不敢有一丝大意。 算是一种特殊的对崇祯的尊重吧。 可不是。 虽然崇祯已经不是大明的皇帝了,可威势在离开大明这么久了,依然是无人能挡。 作为最后拿到封地的刘世勋,也最清楚,崇祯对大明的掌控到了何种程度。 王冲说着崇祯当年和他商讨过几次的事情。 一个人的大明,总是不保险的。 若是皇帝昏庸的话,败起家来可是再大的家业也遭不住。 可惜的就是,现实总是很离谱,对一个国家,创伤最大的不是那些昏庸的皇帝,而是那些很聪明的皇帝。 昏庸的皇帝,知道自己的本事有多大,会在自己享受的时候,全力维持整个国家,原来的那种制度,乃至律法。 可聪明人就不同了。 他们会觉得不甘心。 不甘心一辈子都停留在前人的功劳簿上,被人说是混吃等死的。 而刚好现在的大明新皇朱慈烺,就是聪明的过头了。 能力足够。 人也不笨,所有的道理也都明白。 可都抵不过一句的评价。 所有人再次响起了崇祯,给他们讲过的那种偏心的做法。 办法是个好办法,也是能够最大的限度,让自己的孩子们,不会因为一个皇位而自相残杀。 可有些做父母的人,到底是做不到这一点啊。 看看民间的父母,一碗水端平,父慈子孝。 凭什么到了他们这个位置上的人,就要反其道而行? 他们这些文臣武将的诸侯们,是一伙人。 人家的皇子皇女们也是一伙人。 在孙传庭提起这个问题的时候,所有人也都若有所思。 最后众人的目光,也都看向了王冲,实在是王冲的文莱,位置太好了,可以连接许多好上的路线。 只要皇子皇女们封地上需要远航做生意。 就得从文莱路过进行补给。 王冲不动声色的看了周围的人一眼。 皇子皇女们有任性的资本。 最重要的是,这一次的朝会,还是要商讨杨国和大顺。 这些人最怕的就是,若是灭掉了杨国和大顺,自己的大哥会不会把矛头指向他们? 不得不防啊。 对于洪承畴说出来的话,众人心中修士一阵苦笑。 若不是为了后辈子孙,他们会千里迢迢的跑到长安来担惊受怕? 只是很多时候,做父母的已经在努力的为儿孙们着想了,可儿孙们依旧还是不满足。 ** 一处院落。 辉煌大气,平时都是安静低调的,并不为旁人知晓多少。 只知道这片院落中的主人神通广大。 也就在最近的几个月这片院落才开始热闹了起来。 实际上,院落不过是朝廷,专门给这些以后或许会来到大明的皇子皇女们,准备的住处。 幸灾乐祸的朱慈炤笑着说道。 他是朱慈烺的二弟,虽然不是一母同胞,可只要想到,自己的大哥只是比自己早一点出生,就得到了皇位。 心中就不是很舒服。 他自认聪慧并不别人差,只是缺少了一点运气罢了。 现在他的封地朝-鲜,也被他治理的蒸蒸日上,封地中的臣民,谁不说他英明神武? 相比起自己的这位大哥,虽然权势很大,可想要在父皇建立起的制度上,做出一点修改,可真的不是很容易。 弄不好,大明现在的盛世,就会戛然而止。 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话。 不过,要是换成他是大明皇帝的话,绝对不会在意别人的笑话。 没见到,崇祯在位的时候,都有时候悄悄的让人给买一些关于自己的话本去看吗? 在更多的时候,还会和旁人讨论一下书中的剧情。 朱慈焕有不同的见解。 他在南越的治理,也是有目共睹,还因为张嫣的存在,许多时候,翻过十万大山和大明交易,能够拿到不少的好处。 不然,封地发展的绝对没有这么快。 南越不缺少资源,缺少的只是技术和知识。 朱慈炯的位置很微妙。 从海上前往福建,速度可要比南越到达大明更近。 知道的许多内情,也就更加的清楚。 还因为他的封地上,已经有不少人放弃了大明的一起,成为了他封地上的子民。 而这当中的原因,就是朱慈烺又把曾经逐出朝堂的儒生们,拉回了朝堂之上。 这一点朱慈炤很有发言权。 当年他的封地杠杆刚建立起来,需要更多的人才治理,于是很多在大明郁郁不得志的儒生们,就觉得那是一个好去处。 那时在一开始,可是把整个封地折腾的不轻。 若不是吴阿衡作为封地上的内阁首辅,还有韩枫将军领兵在侧,用非常手段换了一遍。 或许现在的朝-鲜,已经不是他朱慈炤的朝-鲜了。 在原本的历史上,应该是早夭的坤仪公主朱翠微。 现实也是南掌国的国主。 她的封地上,学佛的人很多,到处都是寺庙,本来想的是从大明找一点人才,多建设一点书院。 结果把他气得够呛。 多难听的话都敢说,办起事情来,一件都不成, 你说一群儒生们,好好的传播儒学不好吗? 到了最后,反正是和当地的一些和尚们,走到了一起,每天不是谈玄辩法,就是说一些揭语。 用崇祯的话来说,就是心灵鸡汤。 弄得她不得不最后,把这些人都扫地出门。 一群说着敬鬼神而远之的人,却是最相信鬼神,也是没谁了。 至于浩然正气? 对不起,他们似乎没有学会的。 另一位在很小的时候,被封为长平公主的朱媺娖,也被那些儒生们恶心过。 两人的封地,都是连着一起的。 而且都和云南的边境接界。 想不遇到都不可能。 朱慈焕和朱慈灿有看到两位jiejie,在他们面前嘚瑟,心中就是一阵尴尬。 他们两位皇子的封地,都没有两位公主的大。 说出去都有些丢人。 当时自己的母亲,为了给自己争取一点封地,可是使尽了手段。 谁能想到,后来得到的,要比最先得到的要好的多。 不过,在两人想到这里,对视了一眼,就看向了一直都没怎么说话的,最小的一位弟弟。 一旁低调的,都想要别人一点都注意不到他的朱慈烟无语的看了看这些哥哥jiejie们。 他可是知道,当年扶桑的那块封地。 只是他的运气好,才轮到他的。 不知当时引起了多少皇子皇女的窥视。 朱慈烟的低调,让其他的兄弟姐妹们,都是一阵无语。 在朱慈炤说出这句话之后。 就不再想要说话了。 这世上,有人勤奋,有人聪慧,可都比不过幸运的人。 无可奈何啊。 上有大哥朱慈烺,坐上的大明的皇位。 下有小弟朱慈烟,也得到了一个地盘很大的封地。 这都是命,求不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