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五章 必败与陷阱
“姑娘,门外有客人求见,说是来见姑娘的。” 门外有侍从匆匆走过来,头低得很低,头上有着细汗,显然是快速跑过来的。 “有客过来了?” 蔡昭姬愣了一下。 “那客是何人?” “他没说来历,不过小的看那客年轻得紧,而衣着亮丽,光是他那一身衣物,便是只有大市的锦绣楼才能出来的货品,用的还是上好的蜀中绸缎,光是他这一身子的衣物,恐怕都是数十金了...” 光是蔡府中一个守门的侍卫,便有如此见识,从这一点上看,也可以看出蔡府的家风确实是不错的。 而蔡邕也的确不负大儒的名声。 “他没有说来历?” 蔡昭姬眉头微皱。 “他看起来年纪多大?” “不大,是个少年。” 少年? 这可就有些奇怪了。 “我父亲如今不在,你让他回去,明日再来。” 从这些信息点,蔡昭姬根本无法判断这个少年的身份。 加之蔡邕的名望才名在天下中都是数得上数的。 这天下太多想要扬名的人。 而蔡邕的一句夸赞,胜得过他们十年的拼搏。 也正是因为如此,蔡邕门口才会有侍卫把守。 就是要守住这些想要扬名的士子。 在蔡昭姬看来,门外的那个少年,便与那些想要扬名的人没有两样。 “诺。” 那个侍卫匆匆跑过去,但很快又跑回来了。 他身上的汗,已经是在额头上纵横了。 胸口起伏,也是压制不住自己的气息。 来回奔跑,尤其是快速奔跑,确实是非常耗费体力的。 “姑娘,门口那少年说他不是来求名的,他说他姓杨。” 杨? 蔡昭姬愣了一下。 “而且这少年谈吐不凡,恐怕不是那些来求名的人。” 像是那些来求名的人,一个个都是衣着寒酸,死要面子的。 但年纪都是比较大了。 像是杨修这样的少年,衣着光鲜,言谈有度。 与那些来求名的人形成鲜明对比。 况且... 他来并非是要见自家老爷的。 而是来求见大姑娘的。 寻常那些来求名的少年,可都是要见老爷的。 蔡昭姬在这个时候也明白门外的少年不是来求名的了。 但是... 这也太奇怪了。 既然不是来求名,来府上作甚? 还来见她? 她现在可是未出阁的。 这来见? 这好吗? 这不好。 蔡昭姬想了一下,还是说道:“我现在跟你过去,远远的看一眼那个少年。” 这少年来见她。 又不说名字,恐怕是有苦衷的。 她远远的看过去,若是认识,便见一见。 若不相识,那便算了。 “也好。” 侍卫马上明白了蔡昭姬的意思。 缓步过去,在正门屏风后面,蔡昭姬看向门外的少年。 “姑娘,你认识吗?” 认识? 当然认识了。 蔡昭姬轻轻点头。 “让他进来罢。” 蔡昭姬对着侍卫轻轻吩咐。 待侍卫离开,蔡昭姬也折返回去了。 贴身侍女脸上满是探寻之色。 “姑娘,姑娘,既然是认识,那么这位郎君是何人?哪家子弟?” 等走到四周无人之处,蔡昭姬才开口说道:“此人是弘农杨氏出身,当今太尉杨彪之子杨修。” 弘农杨氏杨修? 贴身侍女脸上露出惊诧之色。 杨修在洛阳的名声,不可谓大,也不可谓小。 当然... 这名声也是好坏参半。 好的是才名,整个洛阳的人都知道弘农杨氏出了一个少年天才。 坏的则是声名。 洛阳小太岁的名声,虽然没直接扣在杨修头上,但洛阳一大半的人都将这个小太岁的名字扣在他头上。 对于这样的人... 蔡昭姬的贴身侍女都不清楚自家姑娘是如何认识他的。 在她看来,自家姑娘一直都是在家中温书的。 “既是弘农杨氏的天才少年郎君,为何还不敢以真名见之。” “他不想说,恐怕是有苦衷的。” 蔡昭姬轻轻摇头。 “这也是我不再那侍卫面前说的原因,这世上,多一个人知道事情,便多一分被别人知道的风险,杨德祖不想让自己今日的行踪暴露,我们便顺着他的意思来就好。” 贴身侍女轻轻点头,心中也稍有感动。 姑娘是相信我不会将此事说出去才与我说的。 “就是不知道这个小太岁来见姑娘,是为了什么事情。” 蔡昭姬轻轻点头,她心中,也是有一些这样的疑问的。 ...... 另外一边,在雒阳皇宫之中,李儒在殿中,久久未出来,外面已经响起了窃窃私语的声音。 袁隗与朱儁对视一眼,两个人都看出了李儒是要来拖时间。 但是... 他拖时间,能拖多久。 与董卓相商,半个时辰够了吧? 若是半个时辰不够,给你一个时辰。 一个时辰还没够,那他们也不会坐以待毙。 真给李儒耗个几天几夜,他们都是老头子,这如何受得住? 实际上... 在宫里面的李儒也不打算拖太久。 半个时辰,对他来说,或许都已经足够了。 他只需要看到雒阳狱外的大火,只要看到大火,他便可以出去了。 但现在,大火还没有起来。 在另外一边,董卓已经不在此处了。 要董卓在此处待个半个时辰,恐怕他心中也是不愿意的。 与玩女人相比,苦等显得太过于寂寥了。 看到自家主公的模样,李儒也只能在心中叹一口气了。 在雒阳狱中,吕煜的一番话,其实是说到他心坎去了。 若董卓还像之前一般,恐怕还真是有可能败亡的。 若董公深明大义就好了。 都不需要他英明神武。 可惜... 世间的事情总不会是十全十美的。 若董卓有能力了,他李儒的用武之地,恐怕也不会像如今这般了。 只能说...有得便有失。 他心中始终相信,只要他用心辅佐董卓,董卓的权势与他的权势,便会与日俱增,并且一直保持下去。 但是... 李儒的目光还是太短浅了。 另外一边。 在宣室殿内。 荀攸也等得非常着急。 若非是外面有重重守卫,他一定会冲出去的。 今日的局势很乱。 而乱便是将水搅浑,而将水搅浑了之后,便可以浑水摸鱼。 换言之,今日是刺杀董卓的绝佳时机。 可惜,他现在在宣室殿内。 不知道郑泰安排了没有。 荀攸不无可惜的想着。 在他看来,董卓败亡就是他死了,然后他的集团重新洗牌,又重新夺回朝廷控制权。 尤其在荀攸看来,董卓在雒阳的举动,无异于是自寻死路! 董卓无道,甚于桀纣,天下皆怨之,虽资强兵,实一匹夫耳。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,然后据骰、函,辅王命,以号令天下,此桓文之举也。 其实.... 荀攸的想法是可行的。 在董卓被刺杀的前段时间,董卓派董越、张济坐镇弘农-带,牛辅率李催、郭汜、贾诩等人领兵出征关东,讨伐颍川、陈留一带,直接打爆了朱倩、张邈等人。 而在长安一带,董卓是跟兄弟董旻,亲族董璜等人在的,且兵力主要集中在眉县。 因为董卓的“强兵”在外,长安城内只有自己的亲兵,所以荀攸才说:在此时,只需要刺杀董卓, 然后占据“觳、函”两个关口,不让董卓集团的强兵进入长安,靠着皇帝的诏令,号令天下,董卓集团的人自然会崩溃。 荀攸团队当时说服的是朝廷北军五营中的越骑校尉伍孚,这次刺杀很可惜失败了; 王允团队后来说服的是董卓的贴身保镖吕布,这次成功了。 其实这两次刺杀行动在本质上,都是符合荀攸对当时形势的判断理解。 要不是王允刚愎自用,自视过高,逼反了本欲求和的李催等人,董卓集团或许真的一下子就瓦解了。 董卓身边的兵力过少,甚至亲信被策反,强兵外出,就是根本原因。 后来李傕、曹cao都是长期和军队在一起,也是吸取董卓失败的教训。 只要董卓死了,这天下,便会恢复朗朗乾坤。 荀攸的念头非常坚定。 以至于荀彧与吕煜来劝说他的时候,他心中的念头都非常坚定。 荀攸觉得只要董卓死了,事情就结束了。 但... 有一点他很难做到,便是如何让董卓死。 另外一边,朱儁王允等人等得有些不耐烦了。 但是袁隗脸上却是非常轻松。 轻松,也是因为他今日过来,不过是为了给朱儁还恩而已。 实际上,吕煜是死是活,与他无关。 甚至于... 死掉的吕煜,比活着的吕煜更有用。 在袁隗心中,他也是觉得董卓必败的。 因为董卓在追求自已没有能力驾驭的东西。 自古以来能做权臣做的让群臣服气的,就是有大功于社稷,等累受托孤的,比如霍光和王莽。 董卓有什么呢 勉强算是有一个救驾之功,本身在朝中也没有根基,更不是高门大族,只是因缘际会,凭着袁氏故吏的身份得到了袁家的青睐,有机会被作为他袁家的外援召唤进京而已。 进京后论功行赏,先封司空,后迁太尉一以一个边地赳赳武夫的身份而做到三公的位置,也基本上就是对他的酬劳了。 如果董卓野心就止于此,心甘情愿地继续做袁家的打手,紧跟着汝南袁氏的步伐。 一文一武的控制朝局,后续怎么发展很难说,不过就算闹出什么事情,天塌了也有他汝南袁家顶在前面。 但是董卓的野心开始膨胀了,先是废立,后又做了相国,爬到了他袁隗的头上去。 董卓以为,凭借着自己的废立之威,和帮助党人平反的“功劳“,能够让他在摆脱了汝南袁氏之后,同样能够和士人们合作。 退可以做权臣,进可以求禅让。 在袁隗看来,这无异于是痴人说梦。 后面的事实也证明,离开了袁隗,董卓再怎么对士人们示好也无济于事,而士人们也压根就没有和他合作的打算。 董卓出身低,没有大功于社稷,尤其是杀了自己的故主袁隗及其宗族,更是犯了汉末的大忌。 到这一步,董卓的选择其实不多了,除非他有逆天的军事才能,可以靠着自己的军队弹压天下,否则无非就是如何败亡,败于谁手的问题。 至于暴行和迁都等等昏招,这和隋炀帝后来在江都赖着不愿意走了是一个道理,不过是应了汉武帝朝的宠臣主父偃的话: 吾日暮,故倒行逆施之。 但前面的看法,只是荀攸与袁隗的。 此时在雒阳狱塔楼上,静静看着一行人进入雒阳狱的吕煜心中却是有不一样的想法。 董卓的败亡,就是因为他的残暴! 在董卓进京开始,就是三国真正乱世的开端。 他擅行废立,自立相国,乱了东汉传承的稳定的制度。也搞乱了中央,造成了袁绍曹cao等人相继出逃,组成讨董联盟,帝国实际上分裂了。 等到打不过,又在首都放了一把火,挟裏百姓,迁都长安。 把东汉二百年繁华的首都,化为瓦砾场。 刘璋那么暗弱的人,面对刘备兵临城下,马超反戈一击的绝境,都拒绝了郑度提出的驱民而走,坚壁清野以弊刘备的毒计。 因为他至少顾念着百姓。 几年后,朝廷回到洛阳,百年繁华的首都只有一片瓦砾,满地都是荆棘,居民不过数百家。 尚书郎以下都去砍柴,朝廷议事三公立于野外。 百官多有饿死者。 谁把百年繁华故都化为了黍离之所? 关西军阀的军队,并不以建设,军纪闻名。 四大将,李宠信巫术,以腐米牛骨为帝饮食。 郭盗马贼。 张济劫掠州郡为流矢所杀。 这几人杀得长安尸横遍野,道路秽臭,饿死得更多,大量人才不得已跑到荆州,百姓背井离乡得更多。 史载董卓军队居然在社日杀百姓,掠妇女而还,托言杀贼。 这不是畜生是什么。 董卓迁都准备了多久 短短一个月。几十万的大迁徙。 以古代那种行政效率,基建设施,卫生水准,以这样残暴的军队,去督促数十万人的大迁徙。会发生什么 有脚趾头都想得出来。 杀人放火,抢劫强jian,走不动的就地一刀,生病的就地一刀。 长安自王莽之乱,荒废多年,多来了这么多张嘴,他考虑过安置接待工作没有 估计都是生死由命吧。 以曹cao之能,魏国建设多年地方官的水平,迁徙几万民众,汉中的,淮南的,都闹出多大乱子。 以关西军阀白痴一-样,不负分滚粗的内政水平。 那批人死了多少,吃了多少苦。 剩下的也就九死一生,抛家弃产,背井离乡,对董卓是有多痛恨,可想而知。 所以把董卓点了天灯,听说董卓死了大家像过节,那不是一个两个。 庙堂之上的事情,乱政,百姓不懂,可自己碗里有没有米,头顶有没有瓦,妻子儿女父母还在不在,邻居死得还剩几个,百姓还是看得清清楚楚的。 某日,董卓要去眉坞,公卿大臣到长安城横门]外为其送行,董卓设宴款待众人,却在宴席上将数百名诱降来的北地郡叛军士兵虐杀,宴会上的人吓得勺子、筷子都掉了,而董卓却饮食自若。 下属将领如果言语有冒犯董卓的,马上就会当场处死,董卓又以叛逆的罪名诛杀了一些关中旧族。 董卓在长安执政期间,毁坏市场交流流通的五铢钱,再加上雒阳及长安两地的铜人等各种铜制品,用来铸造小钱。 这种小钱制作非常粗糙,甚至没有轮廓和文字,百姓都不愿意使用,最终导致市场紊乱,物价飞涨。 董卓让司隶校尉刘署抓捕”为子不孝,为臣不忠,为吏不清,为弟不顺”之人,统统以死刑加没收全部财产的方式惩办,结果弓发大量的冤案。 在吕煜看来,一个统治者,责任与权力是对等的。 权力越大,责任也就越大。 袁术犯了什么错? 也就是骄狂,称帝,奢侈,后宫食梁rou,而士兵只能捞蚌充饥。 导致被群雄围攻,淮南百姓的困苦可想而知。 最后军粮断绝,众叛亲离,止有血水,安有蜜水,无由得食呕血而亡。 为天下耻笑,遗臭万年。 你一个统治者不能恢复生产,安定地方,解民倒悬,稳定朝局,却屠戮百姓,杀害贤良,迁都放火,于路杀人,罗织罪名,杀降排异,搞乱经济,掠夺民财,搞恐怖统治。 百姓饿殍遍野,怨恨满腹,自己却修筑坞堡,聚敛民财,终于众叛亲离,被吕布杀死。 暴卓尸于市。卓素肥,有流浸地,草为之丹。守尸吏暝以为大炷,置卓脐中以为灯,光明达旦,如是积日。- 有多少人对之恨之入骨,把他点了天灯。 权势熏天的关东军,祸害完了三辅之后,自己也逐渐消亡。 这就是天道。 出来混的,迟早要还。 朱洪武,永乐也残暴,也杀人,但是对百姓好,因为他们有统治者的基本觉悟,他们也是一代大帝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 关东军阀以董卓为首,都是把自己的经济基础糟蹋完的主。 兔子还不吃窝边草。 你糟蹋完了,真以为区区鄢坞守得住 上层建筑也立不住。 李郭樊吕,张济都没有好下场。 当年徐荣就把曹cao打到裸奔。 现在天下之大,手握强兵居然没有藏身之处。 这就是残暴强横的报应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董卓残暴毁灭了自己的经济基础。 通俗得说,勇猛如吕布要吃饭,智谋如贾诩要吃饭,强悍无敌的关西军一样要吃饭。 米是哪里来的,农民种的。 你要当太师也好,当王也好,当皇帝也好。 你真是孤家寡人 你是统治者,有国家肯定有领地,领地肯定有农民种地才能维护其国家正常运作。 所以有为的统治者无不重视农业,重视农民,禁止军队的残暴行为。 以防伤本。 夏侯惇亲自背土,曹cao惊马踏坏麦田割发代首。 且不谈权谋,我们就谈这个态度,这个人设,以首脑跟将领第一,这样的行为,传递出来的信息, 下面人能胡作非为么 董卓干了什么? 三辅几乎成了地狱。 他以为糟蹋完了三辅,把粮食财宝男女掠夺完了,区区一个坞堡守得住 他的下属,关西军阀的最后一支。 张济,饿的没有办法,去劫掠州郡,为流矢所杀。 没有吃的,没有根据地,再强大的军队也是流寇。 这也是吕煜死活不跟董卓的原因。 跟董卓是完全没有前途的。 当然... 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。 因为此时,他的猎物,已经进入陷阱之中了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