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章 影子
之前,许秋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,大概率要朝非富勒烯体系努力。 不过,转换方向倒不是很急。 现阶段还是要围绕着PBT4T,以及它的四个衍生物来研究。 毕竟,他目前是大四,刚选择直博的学生,将来做科研的日子还很长。 做科研,很多时候讲求的是一个体系的完整性、连贯性,比较忌讳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研究。 这一点在大课题组中体现的比较明显。 尤其对于一个领域的先行者,导师会要求他们的学生,在平时科研工作以及最终撰写毕业论文时,要完整的、连贯的做一个体系。 毕竟,现实的科研生活不像小说,随便就可以跨行业,今天造火箭,明天核聚变。 隔行如隔山。 哪怕是科研大牛,大都也是在一个大领域的几个细分类目下,不断的沉淀、挖掘、突破。 究其原因,就是现在科研领域已经趋于红海,大部分科研的红利,已经被早些年的科学家瓜分的差不多了。 像是牛顿、爱因斯坦那个年代,科研大厦初步建立,随便一个发现就能载入史册。 现在不同了,对科研的探索,已经快要接近人类的认知边界了。 想要取得大突破,不仅要有足够的科研人才,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试错。 这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些类似。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,进入瓶颈期,就需要普及全民教育,提升全体人类的综合素质,才能继续向上突破。 …… 接下来,许秋开始考虑给韩嘉莹安排一个研究方向。 目前,他基于P2FBT4T-2OD的文章已经投出,投了AM。 剩下的边角料有: PBT4T这个原始的分子,可以发表一篇文章。 P2FBT4T系列,四种不同侧链的分子,可以相互比较,发表一篇文章。 这两篇文章还是要快点投的,不然可能也会被其他课题组捷足先登。 P2FBT4T-2OD材料,研究它的结晶性能与温度的依赖关系,这篇文章已经被学姐预定了。 想来想去基于PBT4T的体系,也没什么剩余的研究方向了。 上面前两个工作不能直接给学妹,因为都是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的,而且主要实验者是许秋。 这要是送一篇一作给她,有点太过了。 那么,其他方向呢? 当初他还设计了PBT2T、3T、5T这些方向。 不过,把这个方向交给学妹,对她来说会不会有些太难了? 之前,光是调节个侧链,都会对分子性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,许秋在实验过程中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。 历经千辛万苦,才将效率从4%提升至10%以上。 现在要是直接改变主链的话,肯定会遇到更多的问题,甚至可能所得到的分子,不适合作为光伏材料也不一定。 至于简单的方向也很容易想到,可以模仿学姐的那一套路数: 三元共混有效层、三元共轭聚合物…… 或者是走走其他偏门,柔性衬底、钙钛矿传输层、半透明电极等等…… 许秋思考片刻后,决定还是把两条道路摆在她的面前,让她自己选择吧。 他找到韩嘉莹,说道: “关于你的项目,我这里有两个方向,一个是比较困难的,一个是比较简单的……” 话还没说完,韩嘉莹就毫不犹豫做出了选择: “我选择困难的!” “不具体听一听内容吗?”许秋好奇道。 “先做选择,再听也是一样的。”韩嘉莹道: “我也希望未来能够像师兄一样,发AM这样的好文章。” 沉默片刻,许秋道: “那你就研究PBT2T、3T、5T的体系吧,可以上手直接用带两个氟原子2F的体系,这样可能性能会好一些。 等下周我忙完,你和我一起去张疆学习合成吧。” “好的。”韩嘉莹点点头。 原本许秋打算说“我们不一样”,但话到嘴边还是收住了。 有什么不一样呢? 都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啊。 在她的身上,许秋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,就像是初入科研圈时的自己,敢闯敢拼,敢于立下宏愿。 这样好也不好,万一方向没选对,可能就会碰个头破血流。 当初他也是豪气冲天,想着改变世界,后来才发现,这有多难。 个人的力量在这个大时代的洪流面前,是多么的微不足道。 哪怕他有系统这个不大不小的挂,哪怕自己在未来真的能够改变世界。 在这个过程中,也注定是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的向前走的。 许秋又想到了陈婉清,他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。 想到了学姐的自知之明,虽然梦想是一篇AM,但知道她自己的能力不够,所以拼命水二区。 日后,找机会看看能不能给她圆梦吧。 毕竟,还有一年多,要是顺利的话,她就要毕业了,也不知她之后会选择什么样的路。 …… 周一组会。 吴菲菲之前投掉了一篇关于氯化铵添加剂的文章,投在了CM上,还没有返回意见,现在她又开始了新的工作。 对于传统铅基钙钛矿材料,采用的是碘化铅,她则选择了一种拟卤素的铅化物,硫氰化铅,作为添加剂。 也就是在传统MAPbI3中,加入一定比例的Pb(SCN)2,形成MAPbIx(SCN)3-x这样的结构。 现在已经取得初步进展,效率已经超过了标样。 现在,钙钛矿体系的最高效率已经突破20%,俨然成为一个新兴热门的领域。 而且,魏兴思回国后,这个领域的才刚刚开始起步不久,他就是最早进入这个领域的一批人。 对于一个新兴的,潜力无限的领域,有很多研究方向可以挖掘,能够产出不少文章。 吴菲菲,颇有点站在风口上的感觉。 当然,她本身的实力也是摆在那里的,实力运气两相叠加,自然文章发的风生水起。 若不是许秋异军突起,吴菲菲一定是课题组内,做科研最闪亮的那位。 接着是田晴,她中规中矩的,汇报着电荷输运方面的研究结果。 这方面的研究,比较小众,很难发大文章,但是配合钙钛矿热点,发个小文章还是不难的。 之后是段云,他也算熬出了头,前段日子刚刚把设备搭建起来,现在正在测各种标样。 再加上陈婉清和许秋刚刚投掉一篇AM。 五人皆有不错的实验进展,组会上难得一片风平浪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