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一章:太原为食邑
随着主父偃被责骂,朝堂之上重新恢复了安静严肃之氛围。 在场的两千石都不是傻子。 看刘彻这个反应,应该是生气了。 所以每个人都把头缩在衣服里,一声不吭,生怕主父偃惹出来的事情最后殃及池鱼。 刘彻重新恢复帝王威严,王霸之气侧漏。 承明殿之中顿时压迫感增加了许多。 “白明哲,汝上前听令!” “罪臣在!” “汝假传制诏,私开仓廪,坏朝堂之谋划,按罪当诛。” “然,念在汝一心为黎民百姓,且挽大汉之民心,加之汝提出弥补之方法,使开仓之事,有益无害。” “如此一来,功过相抵。汝可以有意见?” 有意见? 有个锤子的意见。 只要能活着,你想干啥都行。 白明哲急忙叩首,生怕刘彻反悔,高呼一声:“谢陛下不杀之恩。” 刘彻点点头,继续说道:“朕向来赏罚分明。汝将留侯传授书籍中,《作咸》一篇献给朕,朕自然不会亏待汝。” “书籍,留侯之物也!留侯,仙也!”刘彻一边感叹,一边露出憧憬的目光。 “朕问汝,书中可否记载长生之法?” 白明哲一愣。 长生? 做梦呢? 自己比刘彻年轻,万一和长生扯上关系,等他老了,还不得办了自己? 不敢犹豫,急忙撇清,“陛下恕罪,书中皆为工艺之法,并无任何长生之道。” 刘彻不相信,大喝一声、“没有长生?留侯传授内容之中怎么可能没有长生?卿再好好想想,哪怕是修仙之法也好,朕愿意为此花费数十载。” “陛下,卑臣所得仅为富强之书耳,长生之法,实在是摸不着门道。不过,根据传说,蓬莱仙岛之上可能会有进入天门的途径,至于在天门处把守之人,恐怕为鬼谷一脉。” “卑臣以为,此时匈奴为害,诸侯国为患。陛下若意图追求长生,不如先平诸侯,驱匈奴,积万世之功德。最后,以功德之力,感动上苍,打动鬼谷一脉。若贸然登上蓬莱,触怒神灵,惹怒鬼谷之人,大汉恐危矣!请陛下毋忘春秋战国之时,鬼谷一脉扰乱天下之事。” “呼!驱逐匈奴获取功德吗?”刘彻累了,闭上了眼睛。 “罢了,罢了。”他无奈地挥挥手,“也许时机未到吧。朕正值壮年,还能等下去!” “白明哲,汝献留侯所赠书籍一卷,朕很欣慰。有功之臣,自当赏赐。” 刘彻不断地思索,究竟应该如何封赏。 他已经铁了心的认定,只要和留侯有关,一定和长生有关! 自从李少君死了之后,他好久没有这么激动了。 若是封赏太轻,生怕白明哲出工不出力,不肯助他寻求长生。 若封赏太重,其他的大臣难免心生芥蒂。虽然嘴上不说,但是他们心中必定存在怨言。 所以,究竟如何封赏,相当重要。 眼睛轻轻转动,突然一条计策从心中升起来。 刘彻睁开眼睛,询问道:“白明哲,汝可有字?” “回陛下,罪臣尚未加冠,不曾起字。” “无字?”刘彻嘴一歪,异常不爽。 怎么要啥啥没有? “汝如今几岁?” 白明哲不卑不亢的回答:“一十七岁。” “这么说来,加冠还要三载。”刘彻默默地盘算,“如今汝已进入官场,没有字,不利于为人处世。” “这样吧,朕为汝取一个字!” 白明哲眨眨眼,激动地拱手,道:“谢陛下赐字!” 取字重要,但谁帮忙取更重要。 一般来说,应该是同宗族的长辈赐字,自己跪地接受。 可他已被逐出族谱,孑然一身,了无牵挂,根本就没有长辈。 本来他是打算让卫青帮忙取字的。 如今刘彻想要亲自取,真是天上掉馅饼了。 刘彻起身,双手背在身后,低着头来回走着。 大量的典籍涌入脑海。 ………… 正当他犹豫之际,霎时,诗经中的一段文字出现在脑海之中。 他轻轻吟诵,似风度翩翩的儒家子弟:“湛湛露斯,在彼杞棘。显允君子,莫不令德。其桐其椅,其实离离。岂弟君子,莫不令仪。” “白明哲,汝字显允如何?” “显”是光明;“允”是诚信,显允,意为光明磊落,诚信忠厚。 “谢陛下赐字!”白明哲再拜。 从今日开始,白明哲,字显允。 “好!”刘彻拍了拍手。 “既然字已定,朕现在宣布给与汝之封赏!” “董仲舒,这一份制诏比较重要,由汝亲自书写吧!” “诺!”董仲舒小步快跑到一侧,提起毛笔,洗耳恭听。 “自古以来,有能者皆应高官厚禄之。商鞅变法,孝公封其为侯,号商君;白起破楚,昭王封其为武安君。” “显允前有抗匈之策、治理黄河之法,如今提出商战之名,又献上天书一卷。其才能,毋庸置疑。” “显允为武安君之后,按理说,应封为武安君。然,飞将军亦武安君之后,汝之二人,皆大汉栋梁。朕不忍汝二人为之争锋,既然汝出生于太原,那么,朕封汝为太原君,食邑一百户,位置嘛,就在太原郡吧!” 刘彻此话一出,满朝文武皆顿时心中一惊,甚至有的人直接脸色惊变,扭曲至狰狞,仿佛见到妖魔鬼怪一般。 “太原君?!” “陛下不可啊!” “陛下,此法不合礼制!” “陛下三思啊!” 封君?! 这比直接封侯还令人惶恐。 虽然战国之后,君的地位下降,不如侯爵。 但,自开国之后,凡是受封君的大臣,几乎最终都成为了列侯! 注意,是关内侯之上的列侯。 日后卫青攻破龙城,才勉强封关内侯。 如今白明哲因为一个制盐之法,直接封为太原君,这让其他人如何不眼红? 尤其是边地将领,一个个眼珠子通红,充满了血丝,恨不得直接把白明哲弄死在承明殿。 号太原君! 这岂不是相当于宣告世人,一个新的列侯要出现了吗? 虽然其尚处在襁褓之中,但,封侯绝对是迟早的事。 捅了这么大的娄子,刘彻一句功过相抵,直接翻页了,这明显是打算护着白明哲。 为何他能够有如此气运,得圣人眷顾? “怎么,汝等有意见?”刘彻冷声询问。 “陛下,其是否太过年轻?吾大汉从未出现如此年轻的封君。”张欧出列,劝谏到。 刘彻冷哼一声:“哼,昔日暴秦之时,甘罗十二岁封为上卿。吾大汉胜暴秦百倍,为何不能有十七岁之封君?” 宗正刘弃疾出列,拱手一拜,道:“陛下,此事是否太过草率?按照祖制,封君应该上报宗庙,告知祖先。且应礼乐加之,陛下授之。” “如今仪式一切从简,是否显得过于轻视?” “朕要的就是这个效果。显允过于年轻,尚未加冠便得君号。若有人嫉妒,恶意加害,为之奈何?一切从简,尽可能减小影响,对大家都有好处!” 刘彻将目光投向白明哲,出声问道:“显允,汝觉得如何?” 觉得如何? 当然是爽爆炸了! 白明哲将欣喜若狂的心情压在心底,脸上尽量保持着庄严肃穆。 “臣,拜谢陛下。一切由陛下做主。” 主父偃眼睛通红,出声哀鸣:“陛下,臣不服!” “为何一竖子可封君?臣不服!不服啊!” 白明哲听着声音,轻微的摇摇头。 今天过后,主父偃废了。 他已经不屑于理会这一个蝼蚁了。 从今天开始,他们两个人的差距会越拉越远。 刘彻眉头颦蹙,不满地看了看主父偃,道:“汝凭什么不服?” 主父偃咬咬牙,依旧抓着这一点不放,“陛下,此子擅作主张,开仓放粮,这是在挑衅大汉皇威啊!陛下为何不追究?难道仅凭书籍一卷乎?” 刘彻冷冷的看了一眼这个曾经和自己对上眼的大臣,用冰冷的语气,淡淡地说道:“若是汝有万民血书,朕,一样可以不追究!” 主父偃一愣,如同和猪来了一个法式湿吻似的,面色惊变,尖叫一声,“这……万民血书?怎么可能!他凭什么!假的!” “太原郡数位三老的名字皆在上面,岂能有假?”刘彻用力一甩衣袖,没好气的说道,“汝先闭嘴!有什么事情,朝会结束之后,再向朕上奏,现在朕没空与交流这些。” “郎中令,中大夫可能身体有一些不适,汝现在带他下去休息休息吧。” 石建起身,无奈地作揖而拜,道:“诺!” 随即,他挥挥手,让门外两个甲士进来,帮助他,将一脸不服的主父偃拖了下去。 经过了这段小插曲,刘彻继续语重心长的对白明哲说道:“显允,从现在开始,朕正式除去汝绣衣御史之职位,改封均输丞,秩比六百石,统筹海鱼捕捞与腌制!” “朕不管汝用什么方法,四个月之内,必须向陇西、北地,雁门三地各输送三万石咸鱼。” “朕可提前说好,四个月后,若三地收到总量无九万石,朕就把汝丢进海里喂鱼!” 白明哲俯首跪地,磕头谢恩。 “诺!” 刘彻继续说道:“另,中尉卿昨晚已经告知于朕游侠劫道之事。念在万民血书的份上,朕可以不追究,但汝必须尽快安排相关人员,即刻启程,寻找汝所述说之粮食作物。” “两年!朕给汝两年时间!” “两年之后,若作物归来,且产量达到汝诉说之标准,朕可给有关功臣封侯!若达不到,休怪朕杀尽天下游侠!” 顿了顿,他考虑这事比较复杂,继续说道:“对于此事,若需要大汉信物,亦或相关诏书,汝可派人告知卫青,让卫青联系朕。朕愿以举国之力寻找该良种。” 白明哲低着头,接着应和道:“诺!” “嗯,显允,汝还有何事需要朕解决的?” “陛下,卑臣如今封为太原君,希望回到太原,谋划父亲重归族谱之事。” “嗯,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。如今获取汝号太原君,回太原光耀门楣是应该的。自武安君之后,这是太原白氏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君的称号吧。唉,可惜,汝之名字已经从族谱中划去。恐怕,白氏族长的肠子都要悔青喽。”刘彻吧唧吧唧嘴,感叹到。 “汝之请求,朕准了。” “谢陛下。” “诸位爱卿,何人有奏?” 刘彻环视寂静的四周,朗声道:“既然无奏,那么,退朝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