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君与臣
,大明匹夫 繁华从古说通州,粉堞周遭碧水头。 明时的通州,西接京师,是千里大运河的漕运重镇,江南的漕运船只,常常停泊于此,连绵数十里,彩鹢簇流,牙樯插天,船与船之间相互连接,可谓是“江之陆地”,是天下财富的汇集之地。 大运河边,河水滚滚,旭日东升,霞光万道,天地一片温暖。 王泰站在甲板之上,长衫网巾,负手而立,衣衫飘飘。 在他的身后、左右,岸上,战船上,千军万马,铁骑无数,刀枪如林,火炮无数,威猛至极。 他在这里,是等待南迁的崇祯一行的。 最终,他还是选择了接受朝廷的圣旨,选择了接受了“北王”一职,选择了镇守京师。 大义上,他不想落人口实,更不想自相残杀,让天下人笑话,让人坐收渔翁之利。 历史上,崇祯也想南迁,只是信错了吴三桂,错信了京营守军的实力,以至于进退失据,走投无路,吊死煤山。 他也知道,这个时候接受京畿,图添负担,但他又没有选择,不得不这样。 也许,这是最好的选择。 而他身后的陈子龙、顾炎武、董士元、王国平等人,则是表情不一,神色各异。 对于顾炎武、陈子龙等所谓的文官来说,能和崇祯平安相处,不用“弑君谋反”,这是最好的结局。 尽管,他们对崇祯,已经不报什么“大明中兴”的希望。 而对于董士元、王国平这些武将来说,则是心有不甘。天下就在跟前,咫尺之遥,伸手可取,王泰却又一次退缩了。 进了京城,荣登大宝,号令天下,这皇帝的宝座,就可是堂堂正正了。 君臣之义,翁婿之谊,天下人喋喋不休...... 王泰,到底在犹豫什么? 都自比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了,为什么就不能再狠最后一步,君临天下? “大人,机不可失,后患无穷,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?” 董士元还不甘心,上来轻声说道。 “考虑什么?你是要我弑君篡位吗?” 王泰微微摇了摇头,傲气陡现。 这些个骄兵悍将,人人都是居心叵测。 真要取而代之,又何必在天下人都在看的节骨眼上。 “大人,这些小事,让小人去做就是,大人不闻不问就是。” 董士元看了一眼周围的将领幕僚,压低了声音。 “大人,到时候一顿排铳,一串震天雷,天不知地不知,何必寄人篱下,仰人鼻息?” “又来这一套,暗杀,你们是恐怖……” 王泰脸色一沉,满脸怒容。 “你们都记住了,想当皇帝,我自己会去做,不需要你们那些下三滥的手段!谁要是再私自任意妄为,别怪我翻脸不认人!” 董士元脸色通红,连连点头退后,身后的王国平、王征南等人噤若寒蝉,低头不敢吭气。 “王国平,江南那边,都安排好了?” 王泰的目光,转向了默不作声的王国平。 “大人放心,不会有什么麻烦!” 王国平赶紧开口,满脸赔笑。 王泰点了点头。崇祯南迁,只能是南京,大明的陪都。王国平自己闹的乱子,只能由他自己摆平了。 不过,南京那些骄兵悍将,到时候可不要闹出什么麻烦来。 王泰眉头一皱,正要说话,外面官道上杨震打马而来,上前禀报。 “大人,皇帝的船只来了。” 王泰精神一振,收回了思绪,和身旁众人一起抬起头来,向着京师的方向看去。 无数锦舟由西向东划水而来,船只沉重,装满了南迁的器物,船头船尾锦衣卫戒备森严,阵仗鲜亮、龙旗飘扬,中间一艘大船之上,黄锦大伞之下,崇祯身穿龙衣,站定身子,正在向着远处张望。 远处河南卫军的战船之上,铁甲之士三步一岗,五步一哨,龙精虎猛,彪悍至极。 运河岸边, 一个个步卒大阵刀砍斧凿,寒光铁衣,刀枪如林,寂静无声。 骑兵战马无数,骑士如墙而列,长刀耀目,身形矫健,剽悍勇猛,满面风霜。 虎狼之师顶盔披甲,纹丝不动,远远看去,杀气腾腾,令人惧意丛生。 崇祯脸色难看,他身旁的一众大臣,如陈演、魏藻德等人,人人都是脸色煞白,心底寒意逼人。 天子,兵强马壮者为之!河南卫军龙精虎猛,精锐如斯,他要是黄袍加身,谁能阻挡? 这些人,王泰被封为“北王”,坐镇京师,他们一个不剩,朝堂更无异议,全部随大明天子南迁。 “驸马都尉王泰上前面圣!” 王承恩的声音响起,王泰踏上了对方的船头,在王承恩等人的引导下,进了船舱。 “臣王泰,见过陛下,见过皇后!” 王泰上前,跪拜一礼,恭恭敬敬。 虽然处在船舱,但是岸上、船上的将士都能看到。 这个时候,他还得照顾崇祯的面子。 “王泰,你眼里,还有朕这个天子吗?” 本想还拿拿架子,看着王泰跪下,恭恭敬敬,崇祯的所有念头,又抛之脑后。 “陛下在臣心目中,永远是天子!” 王泰郑重其事,面色平静。 “陛下,几年不见,你可是苍老多了。” “有你们这些乱臣贼子,朕能省心吗?” 崇祯怒斥了王泰一句,挽回了一些皇帝的面子。 “陛下,息怒,保重身体啊!” “保重身体?王泰,你来告诉朕,你为何要做下如此悖逆之事?” 崇祯脸色铁青,眼神闪烁不定。 王泰就在跟前,他可以让卫士上前,格杀王泰,大不了鱼死网破,也落个千古美名。 可不知为什么,他没有这样做。 “陛下,微臣想要的和陛下不一样。” 王泰看着面容苍老的崇祯,幽幽叹了口气。 雪崩之下,没有一片雪花无辜。大明朝土崩瓦解,汉人脊梁被打断,遭遇屠杀千万,崇祯作为一朝的君王,和吴三桂、孔有德这些大汉jian一样,都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。 “哦,你倒是说说,你想要的,和朕有何不同?” 崇祯冷冷一笑。你王泰想要的,不就是朕的大明江山吗? “陛下要的是大明朝廷,臣要的是天下百姓。这便是臣和陛下的不同。” 王泰沉声说道,感情发自肺腑。 “我不要我大明百姓,被人像猪狗一样的屠杀,尸积如山,血流成河。我更不要我汉人剃发易服,沦为奴才,文明中断,文化阉割。” 王泰的话听在耳中,崇祯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,随即冷笑了起来。 “王泰,你是不是太耸人听闻了些?” “耸人听闻” 王泰轻轻摇了摇头,心底叹息一声。 若是你崇祯泉下有知,该知道甲申之后,汉民族堕落,到了何种地步! 大明朝亡于满清,究其原因,根子还在于政事疏漏,与士人过宽,与庶民过严,低层百姓不堪苛政而导致。 “陛下自登基以来,下罪己诏数次,可曾减免百姓赋税一丝一毫?吏治腐败、豪强暴虐、宗室骄横、土地兼并几大顽症,自陛下励精图治以来,可曾解决分毫?” 王泰看着眼前脸色难看的崇祯,语速加快了几分。 “鞑子屡次入塞,流寇屡败屡战,百姓水深火热,生不如死,陛下明明知道顽疾所在,却碍于大明祖制,抱残守缺,陛下心中只有大明祖制,只有大明朝廷,可曾有天下嗷嗷待哺的大明百姓?” 崇祯面色铁青,脸上想要渗出水来,一旁的王承恩脸色煞白,哆哆嗦嗦呵斥起来。 “王泰,大胆,陛下对你恩重如山,又和你有翁婿之礼,你怎么敢和陛下这样讲话?还不快向陛下赔罪!” 王泰看了一眼王承恩,肃拜一礼。 “陛下,臣都是肺腑之言,若是让陛下不适,臣向陛下赔罪!” 周皇后看了看崇祯,对着王泰,沉声道: “王泰,你的一片苦心,陛下知道了。你不如重回朝廷,和陛下一起,革新变法,让大明中兴,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。你觉得如何?” “陛下到了南方,励精图治,臣必会竭尽全力支持。” 王泰微微一笑,抬起头来,又是肃拜一礼。 “皇后,公主就要临盆生产,你们就要当外婆外公了。有空去河南看看她吧!” 周皇后的脸色,一下子沉了下去。 看来,这个王泰,是难以回归朝廷了。 崇祯脸色阴晴不定,一时无言。 大明祖制,他能抛弃吗? 吏治腐败、土地兼并、豪强宗室,他还有机会力挽狂澜吗? 关键是这个王泰,看似忠心耿耿,实则已经是兵强马壮,功高盖主,难以节制了。 “王泰,其实朕也明白,你能这样低声下气,已经是给足了朕面子。你手下这些骄兵悍将,人人都盼着你登上宝座,君临天下。” 过了片刻,崇祯才开口,意兴阑珊。 “陛下......” 王泰也是语塞。 “王泰,朝廷南迁,京城这一烂摊子,就交给你了。” “陛下,你也不要舍不得,我此刻帅兵北上,是迫不得已,是冲着你我的翁婿之情,是冲着大明朝廷乃汉人王朝。你要是不愿意,我立刻退兵,绝无虚言。” 王泰郑重其事,一本正经地开着玩笑。 “你……” 崇祯不可思议地看着王泰,一时语塞。 他想说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的话,但江山社稷,山河为重,心情压抑,他说不出话来。 “陛下,又是李自成,又是多尔衮,整个北地天灾人祸,糜烂不堪,这是个烫手的红薯,没有十来年的时间,北地能恢复吗?” 王泰一声叹息,似乎自言自语。 “陛下,不要再想什么了,就让你我君臣同心协力,给北地的百姓一个交待,也别让天下的百姓恨咱们吧!” 崇祯恍然若失,心中悲怆。 王泰自愿尽做臣子的本分,再好不过。 可他也知道,这一切,只怕是镜中花水中月,自欺欺人罢了。 不过,有王泰的这些虎狼之师在,无论是建奴,还是流寇,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。 北地,还有一丝希望。 “王泰,你真的要选这样的路走?” 崇祯开口,心里还有着最后一丝希望。 他南下,不也是自己选了这样的道路吗。 “陛下,北地大战一触即发,等这一场场大战过后,若是有机会,咱们再一醉方休吧。” 王泰肃拜一礼,出了船舱。 船只迤逦南去,崇祯朝后看去,京师巍峨的城墙慢慢消失,一艘战船的甲板上,王泰正在朝着他挥手,脸上的真诚,亦如当年初见。 难道说,于公于私,他王泰真的是一片赤子之心? 京师几座城门缓缓打开,河南卫军肃穆齐整,从各个城门源源不断进了京城。 河南卫军迤逦进城,城门口观看的军民欢呼雀跃,个个脸色通红。爱民如子的驸马王泰进京,百姓们可是有好日子过了。 人群中,那些别有用心、或居心叵测者人人脸色煞白,惴惴不安。王泰入京,想要浑水摸鱼,煽风点火,恐怕是难了。 “王大人,万岁!” “王大人,菩萨保佑啊!” “驸马大人,为民做主啊!” 许多百姓跪在脏地上、垃圾袋里、泥水当中,频频磕头,丝毫不顾及脏臭。 无数精骑环绕之下,王泰打马向前,从德胜门进入。高大的城墙、万千的民众,让他心头豪情满怀,心头沉甸甸。 吾国与吾民,自当强大与自信,闪耀于东方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