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大案起(四)
回到乾清宫中,朱由校坐在椅子上热的直冒汗。 王朝辅站在后边用扇子卖力的为朱由校驱赶着热气。 “陛下,这么短的时间,案子还没有审清呢,这么快审理结案是不是太仓促了?” 朱由校随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《韩非子》。 “你以为审案仅仅是为了审案吗?天下的贪官污吏是杀不完的。” “那......” 王朝辅似懂非懂,只觉得皇爷在自己心里的形象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了。 “这些是你该问的吗?”朱由校目光从书中移开,看向王朝辅,目光依旧平静,却把王朝辅吓了一条。 该问的问,不该问的决不能问。这是刚入宫时,自己的干爹给自己的忠告,王朝辅心中暗暗再次牢记了一遍。 “去,去搬把凳子来,待会刘阁老会来。” 说完后,朱由校便把目光再次移到书中。朱由校对这本书感兴趣的点在于,其中有一句话让朱由校感触颇深。 韩非子:人主之患在于信人,信人则制于人。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朱由校不时会想起自己那个便宜老爹当时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:做为皇帝不可轻信于任何人,这个道理朕登基近一旬才懂。 如果泰昌帝没有早崩,在历史上或许干的比自己和自己的弟弟崇祯强吧? 朱由校对泰昌帝好像重新有了一个认识。 现在朱由校再看这一段话的时候,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。 或许很多人把它解读为,君主的忧患在于过于信任别人,而信任别人就容易受制于人。 其实它还有另外的意思,便是要依法治国,法律应该在亲情之上,而君主要做到公平公正。 或许在秦汉的时候,一直是以法治国。即使汉武帝推崇儒家之后,也依旧是外儒内法。但是,渐渐的儒家开始占据上风。 以亲情更大于法律,甚至以人品道德更大于法律,大于能力。 这一点尤其以宋朝优甚。 虽然太祖朱元璋看到了宋朝灭亡的根源,明初四大案,把孟子迁出庙宇,以武抑文等等,重重措施。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,还是走上了宋朝的老路啊。 以法治国,外儒内法。到了明末,想要实现,何其难啊! 朱由校想到了自己登基这不足二十天里,重重举措,举步维艰,不由的叹了口气。 “皇爷,刘阁老在宫外听宣。” 王朝辅小心翼翼的说道。 “哦,宣他进来。” 朱由校把书打开到《韩非子》,内备篇那一页,放置在桌子上显眼的地方。 不一会刘一璟走了进来,行礼道:“恭请圣安。” “朕安。” 朱由校指了指旁边的凳子,说道:“刘爱卿,劳苦功高,坐吧。” 劳苦功高四个字听在刘一璟耳朵里,尤其刺耳。他早已感到了皇上对自己的不满,想找个机会和朱由校缓和一下。 可是,自从朱由校登基以来,事情不断,彼此的矛盾反而越积越深了。刘一璟不禁暗叹口气,皇权和相权的纷争古来有之,坐在了这个位子上,他也没有办法。 “谢陛下。” 刘一璟屁股挨半边,战战兢兢的坐在凳子上,以表示自己对皇上的敬畏。不经意间,看到了朱由校桌子上摆放的《韩非子》,心中暗暗揣摩起陛下宣自己来觐见的来意。 “刘爱卿,博闻强记,见识渊博。朕有一惑,望刘爱卿能解答。” 刘一璟专注起了精神,问道。 “陛下请讲,臣定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” “何为君,何为臣?” 听到这个问题,刘一璟心下一惊,暗暗揣摩朱由校的意思。 斟酌了片刻才小心的答道。 “主病之谓君,佐君之谓臣。君臣相得,沉浮得度。药物和合,即神仙之药妙也。” 朱由校仿佛真的听进去了一般,做出一番思考后,问道。 “若是佐君之臣,互不相得呢?” “这......” 刘一璟知道朱由校什么意思。可是一时他却答不上来了。 朱由校没有管他,继续说道。 “刘爱卿这个比喻妙啊。主药便是君,辅药便是臣。主副药相匹配,药理得当便可治病。” “可是现如今这天下已经病入膏肓了。朕也一直在找寻一个答案,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。” 刘一璟听到这里,赶忙跪拜在地上。 “臣曾回乡的路上,时常会见到路边倒地的骸骨,饥瘦的流民。臣也时常在想,这天下倒地怎么了。” “主副药匹配便可以医病,医天下。圣明不过陛下,罪在臣躬。” 朱由校站起来,亲手抚起刘一璟,递给他几张关押在诏狱中官员的供状。 “他们已经招供了,看得朕触目惊心啊!” 刘一璟拿起来仔细看去,不一会额头便布满了细汗。 忍受不了折磨的几个官员,率先招供了。为了自保,秉着法不责众的想法,牵连进来的官员越来越多,品级越来越高。 甚至尚书级官员都有一个,勋贵们也参与了进去。 这如果真的要全部追究下来的话,半个朝堂,多数皇亲贵戚都得受到处罚。大明朝的行政要陷入瘫痪。 这可是官场的大地震了。 朱由校拿起桌上那本《韩非子》,装模作样的看了起来,仿佛不经意间般问道。 “刘爱卿,你觉得朕应该怎么做?” 刘一璟从震惊中恢复了过来。咽了咽口水,答道。 “陛下,不易牵扯过深啊!只诛首恶便可。” “嗯......” 朱由校想了想说道。 “但是事情出了,不可不管啊,这是朕临时起草的一个方案。爱卿看看可有什么补充的地方吗?” 说完,从桌子上又拿起一本奏疏,递给刘一璟。 方案?刘一璟有些不相信,一个十六岁的少年,能想出什么可行的方案来。 好奇之下,还是看了起来。 足足半刻钟,刘一璟越看越心惊。已经不仅仅是方案严密可行与否了,而是他发现,这才是朱由校真正的目的,这是要彻底掘了文臣的根啊! 平复了一下之后,刘一璟问道。 “陛下想扩宽吏员升迁做官的机会?” “不错,众所周知,吏员升迁希望渺茫,便只好开始盘剥欺压百姓。现在朕便给他们这个机会。” 朱由校点点头,问道:“爱卿觉得可有什么要补充的吗?” 刘一璟再次看了看朱由校起草的那份方案,说道。 “陛下,臣觉得应交于吏部来选拔。” 交给吏部选拔?朱由校似笑非笑的看着刘一璟。却突然问起另一事来。 “既然爱卿说军饷贪污案不易牵连过甚,那‘红丸案’呢?” “这......” 刘一璟再一次被难住了。 总不能也从轻处罚,继续让方从哲当首辅吧?那忙活了半天岂不是白忙活。 但是,不从轻处罚的话,又凭什么从轻处罚了那些东林党? “刘爱卿,你们弹劾方首辅说,他进献‘金丹’于先帝。可是我听说当时李可灼去内阁进献的时候,刘爱卿也在现场啊。” 听朱由校这么说,刘一璟急了,再次跪拜在地上。 “陛下,臣当时可是万万不信的。找人把李可灼轰出了内阁。” “方首辅不也一样不信,把李可灼轰出了内阁吗?”朱由校步步紧逼。 “可先帝问询‘金丹’之事的时候,首辅大人模棱两可的回答,让先帝信以为真。” “朕记得,方首辅当时说的是:‘金丹’之事,决不可信啊。方首辅何罪之有呢?”朱由校装作不懂的样子。 刘一璟再强词夺理也没用了,他完全没有想到连这样的小细节朱由校都熟知。事情已经完全超出了预想,自己甚至都有身死的危险,身体忍不住颤抖起来。 “如若把因此把方首辅治罪的话,刘爱卿也得受牵连。朕却要失去两副可医国救世的佐药啊。一面是孝,一面是国。朕何其难以抉择。” 朱由校看着刘一璟已经颓败的趴在地上,表现出左右为难,痛心疾首的样子。 要么以弑君的名义全部抄家灭族,要么乖乖的按着陛下的方案走下去。 刘一璟此时才真正读懂了朱由校的目的。不由暗暗心惊,一个十六岁的少年,竟有如此心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