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四章 先国后家
“爹爹,爹爹你醒醒啊!” “相公,相公。” “啊…”,好半天,悲痛昏厥的岳飞才醒了过来,“娘!娘!” 岳飞撇开了众人,冲到了棺前,抚摸着娘亲的脸庞,恸哭道:“娘,你醒醒啊,你醒醒啊,呜呜呜呜……,孩儿不孝,来迟了,来迟了,孩儿不孝啊。” “孩儿不孝,孩儿不孝啊……” 岳飞“扑通”一声,跪在了棺前,一边呼唤一边不住地叩头,撕心裂肺的哭喊让岳府上上下下,再一次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。 …… “官家,岳宣抚回临安了。” “什么时候的事情?” “昨日傍晚到的,适才岳宣抚呈来了札子。” 赵构接过札子打开一看,是岳飞请求解职,为母守丧三年的报告。 赵构合上了札子,眉头锁得更紧了。 为父母守丧三年是礼法之大,尽孝更是人伦根本,但岳飞的请求却让赵构有些犯难。 赵构的政权较前几年稳了一些,但并不是高枕无忧。 岳飞现在是“赵家班”的中流砥柱,岳飞守丧,一走就是三年,赵构能受得了吗,别说三年,就是三个月赵构都嫌太长。 就在今天上午,京西南路传来八百里加急,伪齐刘豫攻陷唐州,团练判官扈举臣、推官张从之等皆战死。 眼看大战又是一触即发,在这火烧眉毛紧要时候,岳飞能放吗,别说三个月,就是三天赵构也不乐意。 可赵家一直讲以孝立国,现在岳飞要求尽孝,自己又不让他尽孝,这让天下人怎么看? “大伴,你即刻派人再到岳府走一遭。” 这个问题要好好思虑思虑,还是先派人再去祭奠慰问一下吧,先把礼数做足,到时候也好张嘴。 …… “官家,岳府今日出殡。” “这么快?” 岳飞昨日刚上札子,今日就盖棺出殡。 “官家,姚氏上月二十六病故,到今日已经十余日,这个天气……。” 邝珣说得没错,停灵停了十几天已经够长,要是冬天还好些,现在是四月初,都快入夏了。 “嗯。”赵构微微点了点头,问道:“墓地在哪里可知道?” “老奴正要向官家禀告这事,听说岳宣抚要徒步扶柩往庐山安葬。” “什么,庐山!江州庐山?!”赵构一下子就不淡定了。 “是。” 赵构的脸色有些白,要往庐山安葬,还步行,庐山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州,这一路走过去不得个把月。 岳飞啊岳飞,朕知道你孝顺,可你也不能这么跟我开玩笑啊。这都啥时候了,火都烧屁股了。你的请求我都还没批准,你就先斩后奏。 朕怎么突然感觉有点上火呢。 …… “驾,驾。” 临安西行的官道上几匹快马在奋力奔跑,几人一直过了余杭县才看到前方的一支出殡队伍。 “驾!”为首的令使催了一下马,冲着前方大声喊道:“前面可是岳宣抚!前面可是岳宣抚!” 听到后面的喊声,缓慢行进的队伍终于停了下来,只见身穿麻衣脚踏草鞋的岳飞在岳云的陪同下迎了过来。 令使一手举着一封诏书,一边喊道:“岳宣抚,陛下有旨意到!” “吁。” 令使下了马,出示了自己的令牌,对岳飞施礼道:“岳宣抚,陛下有旨意到。” “臣岳飞接旨。” “宣抚免礼,陛下有口谕,宣抚有重孝在身,不用行大礼。” 岳飞朝着临安的方向躬身施礼道:“臣谢陛下体恤。” 岳飞接过诏书一看,原来是赵构下的起复札子。 赵构要求岳飞以国事为重,戴孝回鄂州视事,赵构最终还是做出了夺情的决定。 岳飞捧着诏书,沉默了一会儿,仰天长叹道:“自古忠孝难两全啊。” 当日,岳飞宿在临安县。 看着赵构的诏书,岳飞陷入了沉思,一边是忠,一边是孝,一边是家,一边是国,该如何取舍。 岳飞想了很多,权衡了很久,守孝心切的他最终给赵构上了一封《乞终制札子》。 第二日一早,岳飞又踏上了西行的道路。 …… 庐山又称匡山、匡庐,东偎鄱阳湖,南靠南昌,北枕滔滔长江,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。 庐山多峭壁悬崖,瀑布飞泻,云雾缭绕。险峻与柔丽相济,大山、大江、大湖浑然一体,以雄、奇、险、秀闻名于世,自古享有“匡庐奇秀甲天下”之盛誉。庐山群峰间,散布冈岭、壑谷、岩洞、怪石、瀑布、溪涧、湖潭,奇特瑰丽。 岳母姚氏的墓地就在庐山的支脉株岭山北,一座被风水先生视为“卧虎舔尾”的山岗上。 在从临安出发后的第二十日,姚氏的灵柩终于达到庐山,安葬在了株岭。 而准备结庐守制的岳飞也收到了赵构的第二封起复诏,还沉浸在悲痛中岳飞随即给赵构上了《乞终制第二札子》。 结果到了五月初一,尚书省以金字牌急脚递,传达了赵构不许再有“乞终制”的旨意。 …… “官家,岳宣抚有札子来。” “呈上来吧。”赵构就是不看,也知道岳飞的札子里写的是什么。 赵构打开札子瞄了一眼,果然是《乞终制第三札子》。 赵构有些无奈地笑了笑,随手将札子丢在了一边。 岳飞就是头犟牛啊。 好吧,你三乞终制,那朕就三诏起复。 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,刘皇叔三顾茅庐也给请出山。 朕三次下诏起复也算够意思了,古人说事不过三,希望你别让朕难做。 “大伴,笔墨伺候。” 第三封起复诏朕亲自动手,这样够诚意了吧。 赵构提着笔,沉思了一会儿,就开始洋洋洒洒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。 “……卿颐终天年,连请守制者,经也。然国事多艰之秋,正人臣干股之日,反经行权,以墨縗视事,古人亦尝行之,不独卿始,何必过奏之耶?练兵襄阳,以窥中原,乃卿素志。诸将正在矢师效力,卿不可一日离军。当以恢复为重,尽孝于忠,更为所难。……吏士锐气,念家国世仇,建立殊勋,以遂扬名显亲之美。故兹亲笔,谅悉致怀,卿当勉之。绍兴六年五月二十八日,书赐岳飞。” 六月初三,赵构御笔起复诏八百里加急送至庐山。 赵构夺情之意如此坚决,诏书三下,而且第三封起复诏是赵构亲笔手书,言辞恳切,已经给足了面子,岳飞要是再坚持下去,那给人感觉就有些说不过去。 忠孝忠孝,先忠后孝,忠孝不能两全时,只能是尽孝于忠。 “娘,孩儿不孝,不能陪您了。” 岳飞一边说着一边给母亲的坟茔上抔了几把新土,“您教孩儿精忠报国,孩儿一日都不曾忘,现在国家艰难,孩儿不得不先国后家。娘,您在天有灵保佑孩儿北伐成功,等孩儿规复了中原再来陪您左右。” 说完,岳飞又跪了下来,拜了又拜。 岳飞最终选择了先国后家,不过在他离职守孝的这几个月内,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。 四月下旬,刘光世派王师晟、郦琼在刘龙城打败伪齐军,俘虏伪齐军统制华知刚。 五月,在张浚全力推动下,赵构决定主动出击收复山河,这是南宋朝廷一次重大的政策转向。 五月二十五,张俊进屯盱眙。 六月十八,张浚渡过长江抚慰淮河地区屯驻的军队。命令刘光世从当涂进屯庐州,岳飞所部自鄂州进屯襄阳,杨沂中屯驻泗州,将整个防线向前突进了两百余里。 这也是赵构在给岳飞的亲笔书中说“诸将正在矢师效力,卿不可一日离军。当以恢复为重,尽孝于忠,更为所难”的原因所在。 规复中原乃岳飞平生之志,现在英明的皇帝要一雪前耻收复山河,岳飞怎能错过这场历史大戏呢。